10月14日下午,由南京大学法学院主办,江苏省数字经济学会数字治理专委会、南京大学江苏省地方立法研究基地、法学院数字法治研究中心承办的“人工智能辅助地方立法”专题座谈会在南京大学鼓楼校区成功举行。会议汇聚立法实务专家与知名学者,共同探讨人工智能技术如何精准赋能地方立法,以科技动力驱动法治现代化。江苏省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经济法处处长夏锴煜、江苏省司法厅立法二处处长芦学林出席会议,学会数字治理专委会名誉主任委员、南京大学法学院院长彭岳教授致辞。本次会议由学会理事、数字治理专委会主任委员,南京大学法学院副院长陈坤教授主持。

座谈会伊始,陈坤教授对与会嘉宾表示热烈欢迎。他简要介绍了“人工智能辅助地方立法”项目的缘起、研究背景与前期工作,并指出本次座谈会旨在汇聚多方智慧,听取宝贵建议,以推动研究的深入发展并助力最终报告的进一步完善。
致辞
彭岳院长作欢迎致辞。他结合南京大学“数字法治周”活动,向嘉宾介绍了法学院的发展近况。他指出,南大法学院正将“数字法治”作为新的学科增长点,积极顺应时代浪潮,并与江苏省人大常委会等单位紧密合作,践行“以实践为导向的法学教育”。他强调,本次座谈会正是法学院深化社会服务的重要举措。


专题报告
学会数字治理专委会秘书长、南京大学法学院李晴副教授代表项目组作专题汇报。她以“现状-问题-成因-对策”为框架,系统阐述了人工智能技术如何辅助地方立法的关键环节,包括意见征集、起草修订、备案审查、立法后评估与法规清理等,全面展示了项目组的研究成果。


评议环节
夏锴煜处长首先肯定了报告结构明确、内容精准。他进一步指出,未来研究可更深入地结合立法实务,关注地方立法的特殊性,具体回答人工智能技术应如何嵌入现有的立法工作链条。

芦学林处长认同课题的重要实践价值,并指出当前实务界对人工智能辅助的需求旺盛但实践滞后。他建议报告可从“应然”视角反思现状,强化体系性与可操作性,为技术落地提供更清晰的路径指引。

南京大学法学院肖泽晟教授则根据其丰富的地方立法论证经验,提示项目组应关注地方立法与基层执法实践之间可能存在的冲突,使人工智能技术辅助方案更具现实适应性。

东南大学法学院苗泽一副教授从技术实现角度指出,通用大模型难以直接适配地方立法的专业需求,未来探索应聚焦于数据的特殊性、模型的可解释性等问题,寻求一条符合地方立法需求的自主技术路径。

南京大学法学院姜秉曦助理教授认为,报告兼具理论与实用价值,并建议在后续修改中充分对接国家及江苏省的立法技术规范,进一步厘清报告的内在逻辑结构。


会议总结
陈坤教授作总结发言,他对各位嘉宾提出的真知灼见表示衷心感谢,并承诺项目组将认真吸收各项建议,继续深化研究报告。他希望能继续得到各界的支持,共同推动人工智能辅助地方立法的研究与应用走向深入,为法治实践贡献智慧。
